
十一月十五日晚,北京DT51RDVA书店,突然人气爆棚,一百多位读者集聚这里,共享一场“跨越千年的私聊”。作者杨建平与山东大学出版社,一起携新书《空山心语——私聊王维》,在这里举办新书分享会。

王维的成名作是哪一首诗?
王维的哪首诗暗示了自己命运,一语成谶?
王维的哪首诗,求官得官,送他上青云?
王维的哪首诗,救了自己的命?
王维最好的情诗是哪一首?
王维传唱千古的送别曲是哪一首?
王维的大漠孤烟,是什么“烟”?
王维最牛的“应制诗”,是怎样拍皇帝的马屁?
唐代哪个皇帝亲自督办编选《王维诗集》?
王维到底为官如何?作为官员的王维如何评价?
王维的亦官亦隐,是个什么官场哲学?
王维的宦海沉浮,经历了哪些考验?
欣赏王维的是谁?
打压王维的是谁?
谁是帮他的贵人?
谁是教他的高人?
谁是度他的恶人?

一个个精彩的问答互动,是这部新书的“亮点”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。
身居高位的长者,学富五车的专家,蓬勃向上的青年博士,满怀渴望的高中学生,刚刚启蒙的小学生,笃信佛教的居士……围绕王维、围绕《空山心语》,展开思想的碰撞、情感的交流,使王维跨越千年,走近现代、走进群众、走进孩子们。
作者杨建平“抄书、读书、写书”的故事感动了现场读者,激励着在场的莘莘学子。
他四十年痴情不改地阅读王维、研究王维,把王维放在历史的长河里、放在唐诗的大海里、放在世事的沧桑里、放在人生的悲欢里,去读,去品,去悟,透过诗情画意,探索王维独特的人生轨迹,走近王维真实的内心世界。
他说四十年读王维、写王维,是一种没有功利追求,已经成为人生的修行。
有趣的是,本次分享会的主持人也叫“杨建平”,而且两人还是同年出生,同一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分享会上还有一个独特的惊喜:嘉宾现场抽出幸运读者,奖励给由“作者、出版社总编辑、责任编辑、插图画家、封面设计”五人共同签名的“珍藏版”《空山心语》。这一创意,使现场读者情绪高涨,盼着这份惊喜大礼,能“落入自己家”。

痴情依然似当年(序)
作者|杨建平
我与王维结缘,屈指算来,已经四十余年。
这本书的背后是一个抄书、读书、写书的陈年故事。
1978年我考上大学,读的中文专业,老师讲唐诗,以马列主义、阶级斗争为原则,主要讲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,其他诗人一带而过。我到图书馆看《全唐诗》,才知道唐诗的海洋浩瀚,才知道唐代诗人的星光灿烂,才发现王维的诗歌竟然那么高妙,几乎不用任何典故和生僻字,就能表达韵味无穷的意境,尤其是他的诗关注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欢,而是生与死、阴与阳、官与隐、虚与空、人类与大自然等大问题,其认知高度与艺术境界别有天地。
从此我爱上了王维的诗。
当时买不到王维的诗歌全集(其实也买不起),图书馆仅有的《王右丞集笺注》几乎借不到。我就开始从《全唐诗》里手抄王维的诗,并从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《唐才子传》《唐诗纪事》《唐摭言》及各种诗话、词话中摘录有关王维及其诗歌的资料,最后形成两大厚本的“手抄书”。
那时我有一个“私密的梦想”:努力写一本王维的专著。
大学毕业后组织分配我到乡政府工作,下乡驻村,基层服务,成了我最紧要的工作,那个学术之梦,离我渐行渐远。
但阅读王维、热爱王维的初心一直没有变。
白天在山野游走,我会吟诵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”;山路树荫里歇息,我会想到“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”;到水库工地,我会想起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;路遇砍柴老翁,我眼前就会蹦出“欲投人宿处,隔水问樵夫”。
四十多年来,这两本渗透着心血、寄托着梦想的手抄书,是我随身携带的宝贝,不论是出差还是下乡都会带着它随手翻阅。
随着年事渐长、阅历增加,我读王维的方式也在变化,开始把他放在历史的长河里、放在唐诗的大海里、放在世事的沧桑里、放在人生的悲欢里,去读,去品,去悟,总想透过诗情画意,探索王维独特的人生轨迹,走近王维真实的内心世界。
我曾到陕西蓝田实地踏勘辋川的二十个“诗景”;也曾“单车问边”三千里,走过“西出阳关”之路;也曾在洛阳寻找王维囚禁的菩提寺旧址;也曾到王维的故乡山西永济县查看县志;也曾到广东新兴县去看王维为禅宗六祖惠能撰写的碑文。
清代陈楚南有题画诗:“美人背倚玉栏杆,惆怅花容一见难。几度呼她她不转,痴心欲掉画图看。”
我就是那个绕到背后看画的“痴心人”。这部书就是我痴心四十年的“圆梦之作”。
本书收录的文章,是业余读王维时私自揣摩、随手涂鸦的笔记,期间夹叙夹议、亦庄亦谐,并非严谨的学术文章。承蒙山东大学出版社垂爱,剪枝修葺,针线度人,结集为《空山心语》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屈尊为本书题写书名,知名画家李学明先生倾心为本书插图增色,才有今天这等模样,我也才有了敢于面对读者的勇气。
付梓之际,心生感慨:
初心未泯弦未断,寻章摘句四十年。
采撷红豆缀相思,踏马西行出阳关。
洛阳月夜吟凝碧,长安夕阳醉辋川。
满纸文章满头雪,痴情依然似当年。
(转自:公众号“中国民族博览”)